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見築中國】在外灘之外 ::: 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

雖然舟山路上的英式洋房已經從獨棟變成一棟多戶用途,外觀也因為經年累月的調整使用,立面顯得凌亂,但卻可以從它對稱工整的開窗佈置以及優雅的分割比例上,看到曾經的隱隱輝煌。

 text&photo_杜政偉

說到上海的歷史風華,多數人都會想起外灘;但在外灘北面,還有個頗具故事性的提籃橋。從清末到民初,提籃橋先是被劃入美租界、後又在二戰期間被日本佔領,規劃為猶太難民的生活區,目前街上尚存的少數英式建築,還能窺見當年的時代面貌。

在上海的外灘北面不遠處,有個頗具故事性的地名叫「提籃橋」。而它並不是橋,是一個區域,只因為清朝時期這兒曾經有一座橋叫提籃橋而得此名。

提籃橋是昔日上海公共租界東區最繁盛的地段,目前也是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占地面積29公頃,是最小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在1903年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曾在提籃橋地區建造了規模宏大的提籃橋監獄,但因為都市發展的緣故,這個距離市中心不遠的監獄,近期也開始準備搬遷。

而在最近,因為一個關於猶太難民史料的展覽,我再度來到這裡,才發現因為上海世博會期間所展開的都市更新的關係,已經讓許多街道被拓寬而認不得了,只有經過監獄時才讓人意識到,自己已經到了提籃橋。
 
紀念館的前庭不大,一進大門就可以看到這個有特色的建築入口。大門的門頭,有著繁複的線腳及盾狀的多邊型外框,型式上很有派頭。

 從美租界到猶太難民區

鴉片戰爭後,提籃橋就成為美國租界區;同時,因為這裡擁有通往浦東的渡輪,所以也變成了當時北外灘最主要的市集之一。其後,隨著時代變遷、航運停擺,提籃橋商業中心的地位也逐漸衰落。

提籃橋跟猶太人的淵源,則起於二戰時期。納粹在德國掌權期間,有大批猶太人從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各地逃到亞洲,前前後後有兩萬五千多名猶太人來到上海避難,提籃橋就是他們的主要聚點之一。日本在佔領上海期間,也將提籃橋劃為猶太人隔離區,使這裡最多曾容納三萬名猶太人。

提籃橋目前的住戶以本地人為主,漫步在現代的街道上,很難以想像曾有猶太人逃離大半個地球來到這裡避難定居。目前提籃橋區域內的長陽路62號尚有一座猶太教的摩西會堂(也就是現在的猶太難民紀念館),僅存的少數英式建築依稀還可以嗅到到當年外國風情的味道;此外,集結長陽路、霍山路、高陽路等地構成的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則保留了當時猶太人在這裡居住的建築以及休閒集散場所。

禮拜堂的夾層區可以俯瞰樓下的禮拜講台,而現在也已經成為常態展的展區之一。

 摩西會堂:猶太難民紀念館

位於虹口區提籃橋地區長陽路62號的摩西會堂(Ohel Moishe Synagogue)是上海現存的兩座猶太會堂之一(另一座,則是位於靜安區陝西北路的拉結會堂),1928年,來自俄羅斯的猶太人修建了摩西會堂,這是二戰期間在上海猶太難民們活動集會以及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1949年前後,上海的猶太人陸續離境,直到1956年,摩西會堂才正式關閉。

位於主建築後方的兩個小展廳,是新建的平房建築。展廳內部利用了歷史照片、文物或是多媒體展覽的方式,完整地呈現了當年猶太人在上海居住的過程。

關閉後的摩西會堂,曾先後改作工廠、精神病防治站、以及人防辦公室等用途,到了1998年,才被政府改建為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紀念館,不但為二戰時期猶太難民在中國的生活留下一個完整的紀錄,也成為中國唯一的猶太難民紀念館。這個紀念館在2004年就曾被上海市列為優秀建築之一,而到了2007年,又被重新修復、還原回1928年的原貌。

展廳內的文物也包括了猶太人當年所使用的家具,讓展覽內容更具真實感。這些以猶太人在上海生活的主題,每年都吸引許多猶太人來此參觀。

走進被兩旁建築包圍的紀念館,遊客會發現館區的腹地並不大,透過一旁的拱型柱廊,可以一路通往後面的兩個小型展廳;建築本身則是三層的紅磚造房屋,立面簡樸,在樓層之間有著水平線條的裝飾帶。在進入建築之前,可以發現主要大門是整棟建築最大的特色,門頭有著半圓形、外面又套著多邊型弧線的外框,這是象徵猶太人的徽號――「大衛盾圖案。

建築後面的門口上方有一個兩個等邊三角形,一上一下相扣成六角星,那是大衛王星(又稱為六芒星、所羅門封印、猶太星……等)。在法國大革命後,猶太人選擇大衛王星作為自己的代表標誌,在以色列的國旗上,也可以看到這個圖騰的身影。

會堂一樓內部,保留了原有的禮拜空間;二、三樓則有文物的固定展出與特展空間。這裡可以說是上海收集、保存當年文物最豐富的地方。在紀念館後方的二廳及三廳,則是新建的平房建築,建築內以多媒體結合平面圖文的方式,來展示當年猶太人在上海居住的歷史資料。


霍山路、舟山路周邊是以前猶太難民居住區域,歐式建築比鄰錯落,當年有小維也納之稱。像這樣連拱帶雙柱的開窗型式,即使在現代也很少見了。

上海的「小維也納」

在紀念館周邊的舟山路跟霍山路,亦是當年主要的猶太人生活區。這裡的建築主要在1910年代左右建造,歐洲古典風格的連排建築,仍保留著當年英式建築的風格特徵:外立面有連續的清水紅磚拱窗造型,在灰色清水磚牆上顯得特別耀眼;連續的斜屋頂,也讓沿街天際線精采了起來。二戰時期,這裡因為猶太人的聚集而成為充滿異國情調的商業中心,有著小維也納之稱。

沿著舟山路漫步,雖然兩邊的建築立面已經被老上海居民的曬衣杆佔據,但是卻可以感覺到,被隱藏在後面的那層光彩卻不層褪去……我想這是因為,這裡擁有那些曾經逃離到上海的猶太人、永遠難以忘懷的空間記憶。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web_www.shanghaijews.org.cn

add_上海市虹口區長陽路62號(近舟山路口)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2013/12月號天津特輯

本期特別加贈旅讀原創設計聖誕購物袋,誠品 金石堂 博客來熱賣中

旅讀中國訂戶專享,彭園\九記海鮮\京兆尹 葷素年菜限量預購中,請參考本期天津特輯!http://bit.ly/or1311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