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我的旅讀中國】我的30歲生日在西藏度過!

親眼見到珠峰才知道他的雄偉。

text & photo_墨嗓
翻開旅行夢想清單,選擇在我心中神聖又帶點神祕色彩的「西藏」作為我而立之旅的目的地;發現西藏似乎有些神奇的地方,總讓人可以獲得啟發,讓我非常期盼這趟旅行。

出發前,發現六月號的《旅讀中國》企劃西藏專題,內容囊括西藏文化介紹、拉薩在地景點、推薦路線,甚至是推薦小店、旅行注意事項等,出發前詳盡閱讀,節省了許多資料統整的時間,也讓我的心情更加雀躍。

一盞酥油燈敬獻一份不滅的信仰。
帶著雜誌來到拉薩,它帶領我們流轉八廓街、轉經道、大昭寺、布達拉宮等,在這些地方,可以遇到一路長磕頭前進的藏人,透過他們,看見藏人因為內心的皈依,那種真摯而虔誠的眼神。經歷幾天在拉薩的停留,漸漸可以體會,為什麼藏人說:「此世的修行是為了來生」。

離開拉薩後,我便沿著318國道前進,轉往珠峰大本營。因為西藏公路的行車限制,我一度差點錯過入山的時機,為了趕在時間內抵達,一路上放棄許多景點,只為進入珠峰完成自己的夢想。站在海拔5200公尺的位置,見到珠峰的面貌,看見山巔的美麗星空,才發現原來我一直都有追夢的能力,差別只在於對自己的了解有多少……或許,這是西藏行給我最大的啟示吧!


「列位愛卿推薦景點俱佳,朕食宿妥適,龍心甚慰,修書一封特此勉勵……
「呼叫塔台、呼叫塔台,店家資訊已更改,敬請更新!」
你曾經看了《旅讀中國》而去實地旅行、走遍大江大水嗎?
你覺得《旅讀》有哪些優點要延續、那些不足要修正?
快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旅讀經驗吧!
歡迎投稿至service@orchina.net,或電洽(02)2322-2812
跟編輯部說,我們即可協助將你寶貴的經驗化成文字與大家分享喔!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9月號尋夢桃花源「長沙‧張家界鳳凰古城」特輯 
去大陸出差\探親\旅行,別忘了帶《旅讀中國》!


【Study in China】北京‧上海求學交換日記

在大陸求學、生活,無可避免要面對政治氛圍的歧異、以及各方意識形態的交融與撞擊。身受高等教育的訓練,如何透過平日對生活的深切觀察與省思,在多變的大環境裡保持清明的思辨能力,建立個人的信仰守則,更是一門重要的人生課程。本月雙城求學日記,與你分享彼岸大學生政治思維的脈絡!

「平安北京」四字,已道盡兩岸三地意識形態的不同,「平安台北」、「平安香港」是不會出現的。

所謂臥底
/韓芙  FromBEIJING
某天,學院舉辦了一個特別講座,由一位剛從台灣交流回來的老師講授一堂台灣政治分析。我曾在台灣停泊過數月,對台灣不算陌生,但也想聽聽大陸學者怎麼看台灣,結果那一堂課座無虛席,大概來了上百人旁聽。那位老師很年輕,當他講到阿扁和小馬是個怎樣的人之時,大陸同學們都顯得很感興趣,但對於我來說,最特別之處,並非他講課的內容,而是開講前他所作出的一個聲明。

他大致是這樣説的:「本人是一名忠誠的共產黨員,講授内容或涉及詆毀中共的字眼,但並非個人立場,純粹出於學術研究。」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大陸人、香港人和台灣人意識形態的不同。後來我暗自揣度,老師的聲明,或許是為了「自保」,免得日後被人抓住話柄。
著名作家章詒和2010年在香港的「書展」講座中,提到中共的臥底系統已傳到下一代。她憶述北京政法大學一名教授,在20096月初的某一天,下課前跟學生們説:「過幾天就是一個日子,我希望在這個日子裏你們能穿白襯衫,我也要穿白襯衫。」怎料一開課室門,校長就站在門口了。

章詒和相信,學生群中藏有「訊息員」,「臥底」已經傳了代。有關「臥底」,有同學告訴我,在某些大學裡的確是存在的。他們可能是黨的學生幹部,又或許是平時不起眼的學生,遇到需要「舉報」的情況時便會非常盡責,以效忠組織為己任。我並沒有目睹過臥底事件的發生,但某種程度上卻感受到「防臥」意識。在大陸生存之道,首要學懂保護自己,明哲保身。

北京的藝術家,政治觸覺特別強。

對香港人來説,台灣很近,乘搭一個多小時的飛機便可到達,也是我們的旅遊熱點,關於台灣的政治研究,香港的大學更是多不勝數;但對大陸人來説,台灣,既近且遠,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膚色,但卻不是想去就可以去,即使獲批到台灣交流的大學生,也受到不少「政治規範」――根據同學的轉述,他們過去造訪台灣之前,學校黨委都會表明,台北有三個地方是不能踏足的:(1)總統府、(2)中正紀念堂、(3)忠烈祠,原因無他,全因國共情仇未解決,兄弟恩怨未了結。傳說如此,倒不知在事過多年後,現時情況有沒有放寬?
因此,那名老師講台灣政治,大陸同學都很感興趣,反應熱烈,他作為支領公帑的公僕,要做足保護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還有一點令我很感動,那位老師説:「縱使台灣的政治制度仍有很多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民主的實踐,是華人之光,民主對台灣人來説,是一種生活方式。」

之前遇過一位來京講書的台灣教授,主力批評台灣的公投制度,令人感到他是迎合中共口味而來;但相反,那位曾到台灣交流的北京老師,卻向同學展示了較接近現實的台灣政治生態;事實上,北京學術界有不少思想開明、敢怒敢言的老師,這是我在京學習的一大驚喜。
在大陸,一般人未必會高調批評當權者,但私下討論卻是句句到肉;其實大家都知道發生什麼事,都知道中國現存的政治、社會問題;相反,有時反而覺得香港某些保皇派政客對中央過份阿諛奉承,兩相對照下,形成有趣的對比。


  
在香港念新聞,在北京讀外交學,曾任記者,現任政治公關。
兩歲已被媽媽背著回大陸探親,體驗過砍柴、打井水、用「乾廁」的農村生活;改革開放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大陸,常有一種既近且遠之感,徘徊在「半資半社」的國度中,但願能堅守良心,尋找迷失的自己。



宿舍的書架上交錯放了正體、簡體中文書,不同的字型包裹著不同的想法。不過最左邊那罐飽肚子的巧克力粉也很重要。
台灣的出版業是不是很自由?
/曾慶茹 FromSHANGHAI
民國七十八年,我的奶奶回大陸探親。當她在縣城混亂的小火車站候車時,幾個農民來攀談打聽台灣的生活,有一位感嘆:「想當年老彭只是在沒有人的地方,用菸斗指著毛澤東的相片說『你呀!你把我們害慘啦!』結果又被提去改造三個月……比起來,現在日子好多啦!」

十六年後我入了學,某天一位同學說想來我屋裡看看,於是下課就尾隨我回來。剛關上房門,同學迫不及待第一句話就是:「你們台灣的出版業是不是很自由啊?」
早年大陸關於台灣有些「說法」,除了「台灣人吃香蕉皮」,還有台灣公車沒有「八路」(註1)、賣「紅」蘿蔔要用白紙包著(註2)……但等到開放台胞探親,這些說法也隨之漸漸被淡忘了。

不過好像還是有很多事情不能恣意讓人知道。比如我第一天到宿舍,便立馬奔向販賣部買上網充值卡,成功恢復對外通訊!但很多台灣的新聞網站上不去,政府類的可以看.edu系列,也能上國家圖書館查碩博論文,但.gov當然是通通不行;有些網站要碰碰運氣,有時候突然通了,但過兩天又連不上。

開學後本地同學都要上「政治課」,但港澳台生免上,這四學分可以自由安排。不久後,我便發現身邊的黨員同學都為了一樁名為「保先」的事情忙碌起來,原來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不過此名稱的斷句位置必須謹慎,不然教育主題可就走偏啦。
這場全國「保先」活動從2005延續到2006年,歷時一年半,據說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的集中教育活動,除了要參與學習、自我批評,也見到同學為了湊滿報告字數而苦著臉蛋。同學私下開玩笑說,要是沒空的話就上網保先、e-mail保先、短信保先……

某日在宿舍旁發現有大批群眾正在看露天電影,聽說這也是保先活動的一部分,我便推著單車傻乎乎的走去瞧瞧,心想該不會是《白毛女》吧?後來聽說放的片子是《任長霞》、《生死牛玉儒》、《風起雲湧》等等(註3),像《風起雲湧》講的是1949年後中共當局如何成功解決上海經濟危機。在大陸有類電影稱為主旋律電影,定義可參考鄧小平所講:「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電影!」

西湖邊上的孔雀倒是很自由,羨慕牠可以飛上半天高的樹枝!
同學問我台灣的出版是不是很自由,我也在想甚麼是「自由」?突然想到日本,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些日本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不久前母國和美國打過一場大戰,還天真的問:「最後誰贏了?」由於不知道歷史,所以他們無法了解鄰國的憤怒,或是根本渾然不覺周遭有憤怒存在。

室友的一位本科生同學來串門子,亮了一本章詒和寫的《伶人往事》給我看,正體中文、台灣出版,說大陸不准出,他託人找的,且說還想看《未央歌》。那是西南聯大(註4)的故事,那種情懷跟《風起雲湧》一定有很大的不同。

1: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部隊名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2:指國民黨政府對象徵共產黨的紅色大為避忌之意。
3:《白》片為四年代的中共政教電影,後者則皆為2004年後製作的現代政教片。

4:對日抗戰期間,國民黨政府聯合多校資源在雲南昆明成立的大學。


曾慶茹
在台灣念新聞,在上海讀視覺人類學,曾任記者,現任編輯。
孔、顏、曾、孟四氏,家譜的排行相同,已是其來有自,慶是其中的一個字;茹,音儒,戴著眼鏡的老學究,懷著曾點老前輩「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夢。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9月號尋夢桃花源「長沙‧張家界鳳凰古城」特輯 
去大陸出差\探親\旅行,別忘了帶《旅讀中國》!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湖南湘西】灩食


灩食

真正的甜暖三冬,真正的辣不見紅。
富饒的湖湘之地,吃食用料廣泛、口味多變,連最具代表性的辣,也要辣個層次紛呈,百家爭鳴。不管是麟皮豆腐的滑嫩如火、臭豆腐的黑臭辛香、或是甜鹹粑粑的香酥軟糯,吃一口,就永難忘懷。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9月號尋夢桃花源「長沙‧張家界鳳凰古城」特輯 
去大陸出差\探親\旅行,別忘了帶《旅讀中國》!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奇辣湘菜】火宮殿:人氣第一的四百年老店


 問起長沙最著名的餐廳,非火宮殿莫屬。火宮殿是一座明朝祭祀火神的廟宇,又叫「乾元宮」,從清末至民國初年,火宮殿四周搭起棚子,成為聽戲、祭拜及嘗小吃的熱鬧場所,其所在的坡子街,街道不長,卻是長沙代表小吃商家的聚集地,營業時間直至半夜。火宮殿餐廳便是原來聚集在廟宇火宮殿的小吃攤,當時的小吃種類不多,後來才發展出愈來愈多樣式,如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至今人潮依舊的火宮殿,廟旁戲台每天晚上六點半至八點半都有湖南花鼓戲準時登場,而已經改成餐廳經營的火宮殿,一樓是小吃區,會有專人推著餐車將美食一道道送到客人面前;二樓的包廂則以招待傳統湘菜為主,在包廂用餐時還可看到火宮殿的參拜人潮以及戲台上每日定時的表演。

手工繁複的長沙臭豆腐

來到火宮殿,自是不能錯過正宗的長沙臭豆腐。火宮殿仍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經營,臭豆腐的傳承如今已到了第四代。長沙臭豆腐在大陸各城市都吃得到,但口味、口感各有不同,還有的醬汁偏多,吃的時候要蘸著醬汁,唯一相同的就是臭豆腐都呈黑色,與台灣臭豆腐的金黃色澤大不相同。

火宮殿臭豆腐的由來,要從清代專門賣豆腐的姜家開始說起,當時他們還賣有一種用醬醃製的豆腐,製作過程費工,偶爾放置時間過長,豆腐便發臭、變黑,只好忍痛倒掉。為解決這個問題,老闆娘便試著用茶油炸豆腐,結果沒想到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之後經姜家人不斷改良,美味的臭豆腐便漸漸地在火宮殿賣出名氣。

火宮殿小吃行政總廚周國強表示,臭豆腐是用冬筍、豆豉、曲酒及香菇等去發酵,歷時一年半做成鹵水,再用湖北黃豆經二十幾道程序做成豆腐後,泡在鹵水中數小時,接著再拿去油炸,油必需控制在150160度的高溫,炸到外焦內嫩,再淋上自製辣椒油才完成。

八大小吃辣不怕

火宮殿有許多分店,長沙總店又分為點心部、小吃部及涼菜部,三個部門加起來共有一百七十幾位廚師,不難想見每日的遊客量有多少。來到火宮殿必點的八大小吃為臭豆腐、紅燒豬腳、龍脂豬血、姐妹糰子、鱗皮豆腐、八寶果飯、雞湯白粒丸、肉絲饊子。這八道菜甜鹹兼具,其中只有三道不辣,事實上火宮殿全部的菜式裡七成五都加辣,不過,現在為服務外地遊客,餐廳可以特別做成不辣的口味。

除了小吃,火宮殿湘菜也相當馳名,毛澤東喜愛的「毛氏紅燒肉」及「髮絲油百頁」是代表。前者以湖南寧鄉產的豬隻,取肚皮下方的五花肉切成三到五公分的方塊,再加入糖水、鹽、八角、乾椒、桂皮慢火煮三小時,將豬肉的油脂熬出來,所以這道紅燒肉入口軟嫩、油而不膩。另一道必嘗的湘菜「髮絲油百頁」在每年長沙廚師大賽都得獎,周國強說:「這道菜用牛肚去做,牛肚要切得很細,講究刀工,拿去快炒時火候拿捏也很重要,吃起來脆又爽口。」有數百年歷史的火宮殿,當年湘軍及中共各領導人都曾來過,留下一段段精彩故事,也為火宮殿的名氣再添佳話。

火宮殿

web_www.huogongdian.com
add_湖南省長沙市坡子街78
tel_+86-(0)731-8581-4228
time_早上6:00至凌晨2:00
price_小吃類約RMB2-10元,正餐每道約40元。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9月號尋夢桃花源「長沙‧張家界鳳凰古城」特輯 
去大陸出差\探親\旅行,別忘了帶《旅讀中國》!

【知性中國】宴飲文化細細說

從滿漢全席到光盤運動

text_吳歆宜 photo_CTPphoto

古代皇家貴族的飲食排場之大、用料之考究、製作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歌舞昇平之際,飲食也成為宣示國力的象徵,即使是貴如溥儀這種一國之尊,也曾為了宴客傷透腦筋,可見食的藝術,實是中國人心頭首要的開門大件事。

中國人好客,經常設宴款待賓客,無論逢年過節、喜慶壽筵,公務交際或是朋友歡聚,「請客吃飯」是最常見的交際活動,宴飲文化因此蓬勃發展,綿延自今。

不過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生活品質躍升,請客吃飯漸漸從單純的情感交流,演變成奢靡的炫富行為,加以官場上「酒桌上談公事」風氣盛行,濫用公款吃喝彷彿順理成章,也讓民眾積怨已久。

舌尖上的浪費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研究,中國各省一年倒掉的食物蛋白質高達八百萬噸,足供2.6億人一年所需,於此同時,還存在著超過一億的農村扶貧對象以及數千萬的城市貧困人口,「舌尖上的浪費」不僅虛耗資源,且挑動了貧富差距的敏感神經,引起民眾反感。

為了遏止浪費之風,新任領導習近平一就任隨即提出厲行簡約的八項規定,俗稱「習八條」,大推「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口號。官方政策出爐後,一波由大陸網民自主發起的「光盤運動」也獲得響應,許多民眾少量點餐、剩菜打包,用完餐後「光盤」離開。這一波飲食節制運動,讓許多台灣人回想起八○年代,蔣經國總統推行的梅花餐。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道出了糧食生產的不易。飲食節約,不僅代表了對資源的珍視,也是對勞動者的一分尊重。其實,回到飲食吃飯的最初目的,在於增進情感、融洽關係,實在不需要以浪費奢靡來成全「面子」。

「食」之有禮

人們希望通過飲食,達到增進感情、融洽友誼的目的,然而,一但美食下肚、醇酒入喉,酒酣耳熱之際常令人醜態百出。在《詩經‧賓之初筵》中有段生動的描寫:「賓既醉止,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屢舞僛僛。(意為那些平常道貌岸然的貴族,喝醉了呼號亂叫,在席上胡蹦亂跳,連席上的食具都踢翻了。)這樣狂亂的飲食場面,結局一定是不歡而散,破壞了聯絡感情的目的,甚至踰越交往的分際而不自知。

為了避免這種局面,需要靠「禮儀」來節制,不同規格的飲食,節制的手段也不一樣。一般說來,民間的規範寬鬆,朝廷則較嚴肅,座次的排定及飲食儀禮極為講究,主、客座位,都有嚴格規定,亂坐就有以下犯上之嫌。重大的宴會甚至採取強制手段,「執法在旁,御史在後」,隨時監看,讓與宴者處於恐懼之中。現代的飲食禮儀則較為寬鬆,除了外交宴會上較重形式外,一般民間宴會都較隨興。

崇尚禮樂的《詩經》宴飲詩

從茹毛飲血到煎煮炒炸,從石烹陶煮到金樽銀盞,中華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演進過程。最早關於飲食的記載,可以溯及《詩經》宴飲詩,其中《小雅.鹿鳴》是國君宴請群臣時所奏的樂歌,描述了周代宮廷宴飲的盛況:「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大意是說,鹿覓得食物後,即呼叫同類,一起享用,今日奏樂飲食群臣,希望臣子們能愛護國君,提供最好的治國諫言。由此可知,國君宴請群臣,很大的目的是為了爭取政治支持。

除了政治目的,古代設宴的名堂還有許多,比如:皇家的遊獵宴、會盟宴、千叟宴;官場的接風宴、洗塵宴、謝恩宴;軍旅的誓師宴、祝捷宴、凱旋宴;民間的婚嫁宴、慶豐宴、壽慶宴;還有富人雅士家的賞花宴、登高宴、玩月宴……等,可謂五花八門,琳瑯滿目。

歷史的長河裡,有過許多豐年盛世,造就飲食發展的幾度巔峰,產生了繽紛多彩的華美宴席,有些曇花一現、有些傳承千年,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唐代燒尾宴、清代滿漢全席,以及淵遠流長的孔府宴。

一朝躍龍門--唐代燒尾宴

唐代前期社會安定,四鄰友好,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鼎盛,安定的生活造就了飲食文化的高峰,「燒尾宴」正是此時期的產物。

「燒尾宴」是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員升遷時,為了招待前來恭賀的親朋好友所舉辦的宴會。這個略顯奇特的名稱,起源於三種說法:一說獸經修煉可以化為人形,但是其尾巴仍在,只有燒斷其尾,才能混入人群;二說羊入新群,要燒焦舊尾才會被羊群接納;三說鯉魚躍龍門,經天火(雷電)燒掉魚尾,才能化為真龍。三種說法,都是取其經痛苦試煉後,揮別過去,邁向新階級之意。

五代時陶谷的《清異錄》一書,記載了當時最為著名的一次燒尾宴盛況:唐代景龍年間,韋巨源升任尚書左僕射,在自家宴請唐中宗,這次宴會的菜單中有五十八道菜留存於世,其中有冷盤、主食、羹湯、山珍海味,也有家禽走獸。書中記載,此宴光是點心就有數十種,如餅類有「單籠金乳酥」、「貴粉紅」、「見風消」、「雙拌方破餅」、「玉露團」等,連餛飩都有廿四種形式和餡料。

值得一提的是,那次宴席上還有一種稱為「看菜」的工藝菜,意即只能觀賞,不能食用,主要目的是裝飾。其中一道,名為「素蒸音聲部」,是用蒸麵做成一群蓬萊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七十件,將宴席妝點的五彩繽紛、華麗壯觀。

名聞中外的清代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起源於清朝,是集滿族與漢族名菜之精華的大宴,全席共有冷葷熱餚196品,點心茶食124品,因其菜色之多、規模之大而聞名中外,可說是最能代表中華飲食博大精深的宴席。

「滿漢全席」一詞最早見於乾隆年間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書中記載,康熙帝六十六歲大壽時,曾為漢、滿兩族特設三天六宴,納集滿漢千百名饌,用盡了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包括:熊掌、猴腦、猩唇、象鼻、豹胎、孔雀、娃娃魚、鱘龍魚等珍貴食材。豪華的六宴器具多用銅製,雕製講究,大件的瓷器仿照雞、鴨、魚、豬等造型,食用時還有古樂伴奏、焚香入宴,一旁是滿漢侍女隨侍在側,極盡奢華。

規矩多、學問大的孔府宴

孔府宴並非孔子生前吃的菜,而是孔子後人用來款待客人的家宴,在唐宋時期只是初具規模,直到清朝孔家第七十二代孫迎娶了格格之後,便從魯菜的基礎上吸收了宮廷菜和淮揚菜的特色。孔氏家族號稱「天下第一家族」,綿延二千五百多年,傳承八十代,其家宴也代代相傳至今。

孔府宴分為三等級:最高規格的用來接待皇室,光是上桌的餐具就有404件,菜達196道。第二等是婚壽宴,以「魚翅四大件」、「海參三大件」為代表菜。第三等是宴請親友的便宴,菜品大約十多道。

孔府宴有三大特點:「菜名美、規矩多、食材不拘」。菜名美,是因為孔家人對美食命名極為講究,每道菜的名字或書香、或大氣、或高貴,道道都有典故,如家常的西瓜煮雞就名為「一卵孵雙鳳」;規矩多,包括身分有別,座位有別、出菜順序有別;食材不拘,是說高貴、平價食材一同入菜,因為孔家和清朝皇室結親之前,是以家常菜為基礎的,所以山東人一般常吃的豆腐、青菜等也會出現在孔府宴上,成為孔府宴一大特色。

時至今日,在山東曲阜的大型餐館,還能吃得到孔府宴。一般便宴價格一桌約在台幣三千五至四千元之間,有機會到曲阜旅遊的人不妨一試。

宴飲之樂雅俗共賞

古代皇家貴族的飲食排場之大、用料之考究、製作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歌舞昇平之際,飲食規模仿彿成為宣示國力的象徵;但當國庫空虛、時不我予之際,一國之君也會像常人一般,為了請客吃飯傷透腦筋,如末代皇帝溥儀就曾在其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感嘆:「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於吃飯。」

幸好,身為現代人的我們,請客吃飯不必像溥儀那般為了維持一國之尊嚴而精打細算、思前慮後,只要盡力做到賓主同歡即可。其實回到飲食吃飯的最初目的,不在於奢靡炫富,也不在於滿足口腹之慾,而是一種生活樂趣,一種單純的情感交流,尋常人家也能擁有。


唐代詩人杜甫一生貧病交迫,卻也留下不少歌詠宴飲的詩作,如《病後遇王倚飲,贈歌》記載「長安冬菹酸且綠,金城土酥靜如練;兼求畜豪且割鮮,密沽斗酒諧終宴。」詩中款待杜甫的,是同樣貧窮的朋友王倚,席間所吃,不過是泡菜(冬菹)、蘿蔔(土酥)一類的粗食,竟讓杜甫餐後手腳輕快,簡直要翩翩起舞,可見一次成功的飲食關鍵不在於山珍海味,真誠的心意才最動人,詩末兩句:「故人情誼晚誰似,令我手足輕欲旋」,感激滿足之真切,可說是最動人的謝飯詩了。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9月號尋夢桃花源「長沙‧張家界鳳凰古城」特輯 
去大陸出差\探親\旅行,別忘了帶《旅讀中國》!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走訪鳳凰古城】跟隨作家的足跡:沈從文故居


text_李欣怡 photo_王銘偉

鳳凰古城因為著名文學家沈從文的故鄉而聲名大噪,穿城而過的沱江,是鳳凰的母親之河,孕育出鳳凰城的繁榮。值此盛夏,赤著腳跟大夥坐在沱江邊,感受酷暑裡沱江透出的沁涼,坐看古城保存完好的往昔時光。

一位只有小學三、四年級學歷的鳳凰人,卻能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就是鳳凰文學巨匠──沈從文。一個世紀以前,沈從文在鳳凰古城出生,他的著作《邊城》、《湘行散記》、《從文自傳》影響後代甚鉅,在古城舊書攤常見他完整的作品集。

沈從文的年少時期在故居中度過,進門左邊是父母的臥房,文學巨匠沈從文在這裡誕生。他的臥房裡陳列著留聲機及大理石書桌等,沈從文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留聲機流瀉出來的樂音想來幫助他完成不少作品,而一旁的大理石書桌更大有來歷,沈從文20歲離開湘西前往北京,這個書桌是他當時結婚時在舊貨市場買來的,《邊城》一書,就是在這裡完成。


書房位於主建築旁的廂房,進到裡頭樸實的陳設,斜陽照射在他童年用過的書桌,四周是他寫作時的草稿,想像一代文學大師從這裡開始習字、苦思潤稿,他文學的一生就是從這張書桌開始,共著有九百多萬字的文章。來到最末一間展廳,陳列他畢生的著作,包括極具研究價值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牆面上掛著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是一封孫女沈紅思念他而寫的書信。

結束了古鎮最具知名度的景點──沈從文故居巡禮,旅人將會發現,對這座古城深厚的歷史及文化底蘊的認識,才正要開始……

  • 沈從文故居  add_鳳凰縣沱江鎮中營街10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9月號尋夢桃花源「長沙‧張家界鳳凰古城」特輯 
去大陸出差\探親\旅行,別忘了帶《旅讀中國》!

【武陵源張家界奇景】尋找《阿凡達》潘朵拉祕境

迷魂台:電影《阿凡達》劇組總拍攝地就在這裡,景致如仙境般震攝人心。

text_李欣怡 photo_王銘偉

太元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出人人嚮往的美麗新世界,張家界也有一處武陵源,人們過著遺世獨立的山居歲月,景致可比桃花源。這處桃花源也被好萊塢電影相中,成為電影《阿凡達》中出現的潘朵拉星球。

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武陵源風景區,占地非常遼闊,旗下一共分出張家界森林公園、索溪峪、天子山自然保護區及楊家界風景區四大區塊。這些景區只是地域上名稱的區別,各景區間並沒有明顯的間隔,進出這四大景區時也不需要特別再出示門票,因此常常在不自覺間已跨足另一個景區,宛如在世外仙境宛轉流連。

金鞭溪:健行步道沿金鞭溪而建,行經其中可見兩旁林立壯麗山峰景致。

尋仙之道,奇石迎客
到張家界,就不能不看看黃石寨。
張家界森林公園有四處入口,若從大門入口進入,便能連接到黃石寨,有索道可搭乘上山。因此,許多遊客都會選擇從這裡當起點,旅行者之間甚至還有不到黃石寨,等於沒到張家界」的說法。

從索道上黃石寨,就彷彿展開了一段訪桃花源之旅。從黃石寨走到最後,會接到全長5710公尺的金鞭溪,沿著金鞭溪走完全程約需2小時的時間,若體力無法負荷,沿途還有貼心的人力轎子可搭乘。

金鞭溪沿岸可見到許多奇石,奇形怪狀的模樣有些看似人形、動物等,當地人也根據其類似的形體作為景點名稱,當地導遊說這些石頭是「三分形像,七分靠想像」,沿途經過的景觀包括母子峰、豬八戒背老婆、蠟燭峰、文星岩等,不妨試試這些景點認得幾個呢?

南天一柱:這景觀是不是像極了電影《阿凡達》裡的「哈利路亞山」呢?

到袁家界登迷魂台,攬懸浮山
奇幻星球潘朵拉出現的懸浮山「哈利路亞山」,即是來自張家界森林公園裡袁家界景區的「南天一柱」景觀,又有「乾坤柱」之稱。好萊塢工作人員前來袁家界取景時,將奇石景觀作為潘朵拉星球的原型,劇組總拍攝點便在觀景點「迷魂台」,武陵源如夢似幻的美景,也由之呈現在全世界眼前。

在張家界森林公園內,還可再細分數個小景區,其中較知名的有黃石寨景區、金鞭溪景區及袁家界景區等。袁家界名稱的由來,據說源自唐代黃巢之亂,當時朝廷平定亂黨後,黃巢手下一名袁姓將領逃到這裡避禍,於是便成了袁家界的由來。

在動畫電影《阿凡達》一片大紅之後,大家紛紛尋找電影中的場景來自何處?雖說導演詹姆士柯麥隆說取景靈感是來自中國黃山,不過有人覺得景觀不像黃山反而像極了袁家界的風景,為了正名,再加上劇組的確曾經前來取景,景區人員便將「南天一柱」更名為「哈利路亞山」。

搭纜車能近距離欣賞奇岩景觀

山瀑奇岩如入仙境
除了「哈利路亞山」,袁家界的主要景點還有後花園、天下第一橋、迷魂台及百龍天梯。後花園、迷魂台之名,皆源自於石峰所形成的奇特景觀;天下第一橋,乃是一座凌空連接兩座巨大石峰的石橋,走近時將深深為其壯觀撼動,石橋底下是深不見底的懸崖,不禁令人讚嘆大地的鬼斧神工。大名鼎鼎的百龍天梯,則連接了金鞭溪、水繞四門跟袁家界風景區,電梯以全玻璃式外觀包覆,旅人搭乘電梯時,便可將張家界雄奇景觀盡收眼底。

張家界山中景觀最美的時候,便是雨後天晴之際,霧氣像瀑布般流瀉在山峰間,恍若置身人間仙境般,可惜如此美景只能憑藉飄忽的天氣而定,並非人人都有緣得見,可遇而不可求。但即便如此,只要沒有遇到陰雨天,造訪的旅客還是能輕鬆將張家界桃花源般的綺麗景致盡收眼底。

順著環保車道遊覽,最後來到天子山景區。天子山景區的面積廣達九千多公頃,包含西海峰林、御筆峰、神堂灣、仙女散花……等知名景點,尤以雲霧飄渺之際的美景最為人讚嘆。其中,御筆峰位於西海峰林裡,峰林是四億多年前的石英砂岩,經過不斷地殼變動、河水沖蝕後,形成高大陡峭、垂直險峻的奇峰,御筆峰因此被稱為西海峰林的「峰林之王」。

火車漫遊,悠閒自在
由四大景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山貌廣闊,讓人可以在這裡待上一週,緩步悠遊。即便是最精簡的行程,最少也需要二個整天,才足夠看完張家界森林公園、索溪峪及天子山景區的重點;若想再加入楊家界景區,當地導遊建議可多停留一天,因為楊家界地勢更高,走起來也更艱辛。此外,位於索溪峪風景區的十里畫廊,為一峽長峽谷,峽谷兩旁群峰凜然而列,旅人盡可以漫步其間,傾聽花鳥樹木在耳邊呢喃,感受山居歲月的悠然自得。


想專心感受閒情的旅客,也可以選擇搭乘觀光電車,好整以暇地坐在火車上,沿途奇特山景如食指峰、夫妻抱子、採藥老人,緩緩自眼簾掠過,也不失為一種悠閒的享受。觀光電車盡頭為三姐妹峰,三座山峰矗立遠方,外觀很好辨認,不過誰是大姐、二姐、三妹就要發揮想像力了,此次帶領的導遊告訴我們,大姐看起來像是背著小孩、手裡又抱著一個的那座山峰,過來那座也背著小孩的就是二姐,至於三妹則是單身。聽著這些奇岩背後的神奇故事,也為遊程增添不少趣味呢!

  • 武陵源景區

add_範圍包括張家界森林公園、天子山、楊家界及索溪峪景區。
tel_+86-(0)744-561-2360
price_RMB2453天內可以不限次數進出並搭乘環保車),百龍天梯單趟RMB72、十里畫廊觀光電車服來回RMB52、單程RMB38
web_www.zjjgood.com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9月號尋夢桃花源「長沙‧張家界鳳凰古城」特輯 
去大陸出差\探親\旅行,別忘了帶《旅讀中國》!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China Briefing】武漢高校山寨全世界


text_吳歆宜 photo_CTPphotoCFP漢華易美

近日武漢一所高校照片在網上瘋傳,其校園建築全面仿造世界知名建築,被網友吐槽為「山寨大學」,該校負責人卻出面表示並非「山寨」,而是「與國際接軌的一種方式。」

走進湖北武漢商貿職業學院,許多人可能感覺似曾相似,入口矗立著凱旋門,進門左邊是金字塔外觀的圖書館,右邊是白宮教學大樓,校園內還遍佈百餘座希臘神像及世界名人雕像,自由女神、人面獅身不稀奇,連比爾‧蓋茲也在其中。

這些西式建築的推手是該校創辦人塗宏斌,十年前,當他提出構想時,身邊出現了批評「花哨」、「形式主義」的反對聲浪,但他力排眾議,堅持把學校建設成理想中的「國際文化平臺」。

在學校網站上寫道,希望通過建築和環境表現的手法,使整個校園成為一本「展開的百科全書」,藉此「與國際接軌」,體現一所學校的文化底蘊。建成後果然吸引眾多市民爭睹,還有高職院校專程前往參訪。


不過,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保峰直言,大學建設應遵循建築設計「適時適地」的基本原則,重視本國文化內涵,而非一味移植外國文化,況且校園建築是一所大學人文精神的外顯,「山寨」並不恰當。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9月號尋夢桃花源「長沙‧張家界鳳凰古城」特輯 
去大陸出差\探親\旅行,別忘了帶《旅讀中國》!

【見築中國】王澍的寧波博物館

博物館除了展示空間,還有不少外部空間穿插在其中,很容易被參觀者忽略,但這些空間卻提供了自由的冥想空間。

穿越型態變化,直達文化痕跡。

text_杜政偉 photo_杜政偉

在未達知天命之年就獲得普立茲克獎的王澍,彷彿平地一聲雷。然而品味他的藝術,就像是觀看那些被剖開的瑪瑙寶石一般,外表看似簡潔單純,裡頭卻是變化多端,每個壁面上都閃耀著晶瑩剔透的水晶。

2012年一位中國的青年建築師(如果與以往定義的「大師」相比,真的可以稱上年輕)獲得了普立茲克建築獎,在得獎之前他沒沒無聞,即便是實踐的建築也為數不多,甚至可以說,他幾乎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龐大的體量,也沒有太多的立面開窗,簡潔的立面幾何分割,沒有太多讓人呼吸的餘地,而其實內部分布著大量的活動空間。

過往獲獎的建築師,大多在耳順之年以後才受賞,並且在獲獎之前大家對於他們的作品便已經耳熟能詳。然而建築師王澍,得獎的時候只有49歲,從外型到他目前所做的工作,在在給人強烈的學術感。但是,與其他建築學者不同的是,他將學術化為實踐,以東方生活元素作為創作基礎,讓建築的內在意涵與地域做結合,型態上的變化已經不是他要表達的重點,地域性的材料、歷史的軌道、文化的痕跡,才是能夠表達建築本身的真實內涵。

手扶梯在挑高的大廳內交錯,特殊紋路的天花給人強烈的視覺印象。

在寧波,築起一座黃土高坡。
某個夏日,我又到了寧波,除了訪友之外,另一件要緊事就是去寧波美術館一探王澍的建築空間。特別是這座建築是他獲獎的代表,也是他積累多年建築經驗的一次集大成,同時也是瓦牆技術成熟以後,大量使用此一手法打造的作品。

在室外的空間裡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孔洞,從這孔洞可以一覽寧波城市發展風貌。

一下車便被這龐然大物所震攝,尺度比寧波美術館(這是我過去唯一的「王澍體驗」)還要寬闊。而且由於周邊環境單純,更是凸顯建築的巨大。除了尺度,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建築基底的鄰近區域是以礫石組成,並非常見的花花草草;眼前的主要立面也是以他著名的瓦爿牆為主。黃色礫石地面上,長出來的是灰色的建築牆面,令人有種處在西北黃土高坡的感覺。在炎熱的高溫下,只差一陣風吹起黃沙而已。

獨特的竹面質感清水混凝土與瓦爿牆是王澍建築師所慣用的元素,透過大小不一的立面開洞,將兩種不同性格的立面結合了起來。

隨著立面上的分隔線,建築形體也呈現出折角傾斜的面,形體之間的連結面也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開口。整體立面上,並沒有太多立體的附著物,主要還是保持平面的發展,且很大膽地僅僅用面的飾面材質來表現。有意思的是,這立面的質感是他慣用的瓦爿牆,從民間收集來的明清磚瓦,經過小心翼翼的分類、安排組合而成瓦爿牆,讓觀察牆面排列本身也變成一種趣味。此時此刻,建築就像是有著細緻花紋及通透光澤的寶石一般,遠看嚴實,近看卻有著細節的變化。

博物館建築的入口處層高不高,由水景引路到前方位於建築中央的天井,倒有著野外探洞,即將觀天的心理感受。

柳暗花明的建築動線
進入博物館,眼前空間的變化程度遠比想像中豐富。中間是挑高四層的入口大廳,串起了四個層面的各個展覽廳,特別是挑出在半空的手扶梯,儘管只有四層,佈置卻各有變化。仔細觀察室內清水混凝土牆面的紋路,可以看出這是以毛竹取代一般板模造成的特別質感,意在凸顯取材於自然。

天台上有許多眺望台,喜歡這樣的設計,這裡總是讓人放慢腳步的空間。

建築的中段有一個戶外天井,也起著串連垂直空間的作用。天井的一層是入口的前庭,二層以上則是公共區域的主要採光範圍,也讓深度較厚的博物館空間,在中段可以有充分的採光及通風。到了頂層,天井則將天台空間區分成幾個不同的小區,成為一個中介的轉換場所。

隨著展場到了第四層,原以為這就結束了博物館之旅,卻沒料到從第三層可以通往戶外的屋頂,而屋頂又可以進入其他幾個展場。這倒是個有意思的安排,等於再創造出另一個戶外空間,而且還是一個連接空間。於是,這個連接性質的戶外場所便有了新的生命,許多活動可以在上面發生,比如咖啡廳、城市眺望台等等。另外還有一個大階梯將屋面變成垂直動線,同時也讓空間充滿了趣味性。而我也明白了何以從外立面看起來,頂層體量之間會有開口,又何以體量有傾斜的線條,原來在屋頂上竟然有這麼多事情同時在發生。

寧波美術館周邊也是另一個值得一去的區域,除了參觀王澍的作品,還可以到周邊位於外馬路的小外灘逛逛,感受江邊微風。

保守的外觀,豐富的內涵。
品味寧波博物館的感覺,就像是觀看那些被剖開的瑪腦寶石一般,外表看似簡潔單純、質感粗糙的橢圓形礦石,裡頭卻是變化多端的複雜礦壁,每個壁面上都充滿著晶瑩剔透的水晶。

在我看來,王澍更是個創作型藝術家。他善用型態與材料的組合,可以想像他已經預見了建築未來將呈現的效果。至少這些營造手法跟材料組合目前都屬少見,而且他有一套說法:將人帶入建築的意境之中。而據我的觀察,他的建築型態表現是保守的。所謂的「保守」,是與其將建築的力氣放在外觀營造上,不如將力氣放在空間營造上,這也是我認為他與其他得獎建築師最大的不同。

普立茲克第一人:王澍
王澍,1963年出生於烏魯木齊,山西交口人。
1988年,他的碩士論文《死屋手記》以「死屋」二字批判了當時的中國建築界,甚至在答辯現場發表「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算半個」的言論。儘管論文獲得口試委員讚賞,卻因為態度狂妄為由相隔一年才重新口試,頒發學位。王澍的作品包括蘇州大學圖書館、寧波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等等。2012年獲頒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在王澍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非寧波博物館莫屬,這也是他2012年獲獎時,評審團特別提出的作品。從當地拆除後遺留下的歷史材料如毛竹、磚瓦、缸片,再結合新元素,串起當地時間的長河。


寧波博物館
access_公交車650635寧波博物館站;636363四明路口站;623526205鄞州區政府站。
add_寧波市鄞州區首南中路1000
tel_+86-(0)574-82815555
time_週二至週日09:00~17:00
ticket_RMB50

web_www.nbmuseum.cn


杜政偉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逢甲大學建築系。曾擔任過舞台設計、公務人員、救生員、建築設計師。目前在上海一外資建築事務所工作。擁有美術教育的底子及建築專業的琢磨,結合愛好旅行的個性,以偵探般的觀察能力,用影像引導觀看者的思維。文字攝影作品散見於台灣及中國等刊物,著有《緩慢‧等待‧美麗邊境》大塊出版。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9月號尋夢桃花源「長沙‧張家界鳳凰古城」特輯 
去大陸出差\探親\旅行,別忘了帶《旅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