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見築中國】濃縮的時代風華: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原本挑高的交易大廳巧妙、合宜地成為大型恐龍化石的展示大廳,可惜年久失修,室內空間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text & photo_杜政偉

作為上海科技館的附屬機構,1956年成立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充滿濃濃的懷舊風情。2013年,自然博物館即將搬遷的消息一出,充滿古典英倫色彩的舊館舍,頓時成為老上海們緬懷致意的熱門景點。

許多居住在上海的人大概都聽過上海科技館,因為它不僅以建築型態新穎聞名,同時也是地鐵站的站名。但相對於充滿現代感的上海科技館,老上海還有另一座罕為人知的博物館,那就是位於在原華商紗布交易有限公司大樓裡的上海自然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成立1956年,充滿濃厚的古典英倫風情,這裡不僅收藏著一批珍貴的化石、動植物標本,同時也留下了老上海的童年回憶。2001年,位於浦東的上海科技館建成開幕,因為博物館建制的關係,自然博物館便被納入上海科技館的編制下。同時,自然博物館的新館也預計在今年(2013)完工,搬遷前的舊館,頓時成為土生土長的上海居民緬懷致意的熱門景點。

充滿老故事的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大門面對著高架道路,雖然建築保留了,但是卻沒有了「面子」,逐漸被上海市民淡忘。

雖然新館將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多的展品,但是自然博物館的舊館在建築立面、空間的排佈或是展覽的佈置等方面,卻洋溢著滿滿的懷舊復古風情,尤其館舍坐落在一棟歷史超過90年的新古典主義建築裡,更彰顯博物館的特色與建築本體的迷人。

自然博物館相當靠近外灘景區,而且緊鄰延安高架橋,建築立面與橋面最近處相距不到1公尺,也因為高架橋橫空而過擋住了建築的古典立面,雖然人來人往區位好,卻仍有許多人不知道有個博物館就在這裡。

新古典主義風華

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室內空間保存著當初的原貌,未規劃的白色燈光跟牆上的動物標本,也訴說著過去的輝煌歷史。
華商紗布交易所大樓完工於1923年,由當時的通和洋行設計,整體風格採用英國新古典主義,結構為鋼筋混凝土,佔地面積約2,6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則有1.2萬平方公尺

外觀上,主入口向前突出,頂部有山花裝飾,入口採用愛奧尼克柱式(註1)。大樓入口的樓梯直接上到一層交易所大廳,大廳挑高約30公尺,中間採用玻璃頂棚進行自然採光,現在則作為大型恐龍骨架的展示空間,但因頂棚年久失修,顯得黯淡無光。位於大廳門前的水磨石地坪部分,在1956年大樓改作自然博物館時新添加了熊貓圖案,以符合自然的主題,也算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全館內的展示空間,彷彿就停滯在上世紀50年代。

有別於當代常用的螢幕多媒體展示型態,自然博物館採用特殊的景箱展覽方式,即是將展覽物放置在木櫃中,透過實物及油畫來打造自然場景、或標本原始的生活環境。解說文字,則是以手繪文字及圖說為主,有的還會搭配動態的燈光及插圖,以簡單易懂的動態手法進行解說,整體的展示很有樸實的手作風格,再加上櫃內標本的保存時間大多已經超過450年,眼前的一切就好像是電影場景一般的不真實。


簡潔大氣的科技館

上海科技館建築中央有個顯眼的巨型橢圓形玻璃球體,採用橢球體網殼結構設計,在規模及造型上都具張力!

場景切換到浦東的地鐵科技館站,一下車,便被向上開放的採光天井所吸引。這是上海地鐵中少數幾個不用出站便可以享受到陽光的站點,特殊的採光形式,似乎也暗示著設計大膽新穎的上海科技館即將出現在眼前。


上海科技館:復原的張衡地動儀成為科技館廣場上的地標物,與主館遙遙相望。

科技館佔地利之便,與自然博物館被高架道路挾持的處境大不相同。該館位處浦東新區,佔地6,8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9,800平方公尺,由美國RTKL建築設計公司及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合作設計,主要材質為金屬板及大量玻璃幕牆,俐落的造型加上球形體的組合,既回歸造型的純粹性、又具備科技感。簡潔大氣的外型,也成了浦東地區的地標性建築。


上海科技館共有十一個展區,還有四個放映院,館藏豐富可以在這裡消磨一整天!

從地鐵站一路走到科技館,館前偌大的下沈式廣場,讓科技館的造型一覽無遺。科技館的建築特色以扇形的平面配置與居中的大型玻璃球體為主,整個扇型建築圍合出一個大型廣場,廣場的一端連接著地下商場,另一端則與科技館相連。整個廣場幅員廣大,但卻沒有做適當的處理,使得廣場顯得空蕩而沒有視覺焦點。

廣場前方順應著主體建築形態配有大型的弧狀水瀑,位於中央的球體便是科技館的主要入口,讓人過目不忘。在內部空間安排上,科技館也有別於自然物館的緊湊。自然博物館由於空間小,動線的安排也相對精簡,走道的兩旁或是空間轉角處都精心安排展品的位置,而上海科技館則充滿了虛空間,常見過道空間以及挑高的集散大廳。

上海科技館地鐵站採用開放式站體設計,採光天井與月台相連,有別於一般封閉的地鐵站體,空間令人眼前一亮。

目前自然博物館搬遷的日期尚未確定,不過依照新館2013年預定落成的時程來看,自然博物館隨時有可能搬離原華商紗布交易有限公司大樓,有興趣的旅客,可以把握時間來體驗一下上世紀50年代的博物館空間,你將會有個難忘的空間體驗。

1:著名的古希臘建築柱式,特徵為柱身有24道凹槽,柱頭有向下的渦卷裝飾,風格纖細秀美。

杜政偉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逢甲大學建築系。曾擔任過舞台設計、公務人員、救生員、建築設計師。目前在上海一外資建築事務所工作。擁有美術教育的底子及建築專業的琢磨,結合愛好旅行的個性,以偵探般的觀察能力,用影像引導觀看者的思維。文字攝影作品散見於台灣及中國等刊物,著有《緩慢‧等待‧美麗邊境》大塊出版。



以上內容摘自《旅讀中國》7月號青島特輯 
去大陸出差\探親\旅行,別忘了帶《旅讀中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